您当前的位置:热点 > >正文
基金经理直言“中特估”领导参与调研次数明显提升,空前关注财报

时间:2023-07-08 15:22:37   来源: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宋婕 陈锋 深圳报道


(资料图)

2023年转眼已经过半,面对A股市场的分化走势,各家私募有着不同的应对策略,业绩表现也各异。展望下半年,不少明星私募积极看好后市,“中特估”和科技行业的一些优秀公司将成为重点配置方向。

更有基金经理在日前召开的策略会现场指出,随着今年“中特估”在二级市场的爆发,央国企的主要领导参与调研的次数明显提升,也开始愿意聊公司业务,对绩效和报表的关注空前提高。

土地财政到股权财政

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师曹柳龙表示,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估值体系,“中特估”是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估值方法。马哲体系下的“中特估”,人永远是第一性,资本是过程、手段、工具。不同的思维模式下,会带来估值体系的差异化。简单来说,西方经济学是对经济性的估值,对ROE定价,这是过去20多年经济学原理教的东西。“中特估”不仅是要对于经济性、ROE定价,同时要对正外部性定价。社会责任是正外部性、安全是正外部性、高端制造转型升级不被卡脖子是正外部性,对正外部性同时定价,是“中特估”的本质。

他指出,数据显示,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得很快,导致那些依赖财政补贴的央国企、泛公用事业部门拿不到那么多补贴,必然以某种形式实现供给出清,这会形成新的价格均衡。今年4月末5月初,很多央国企的PB到了1.2倍以上,但是没有大规模再融资,因为找不到估值定价的锚。“中特估为什么很重要,因为背后是发展范式的变化,从土地财政驱动到股权财政驱动,股权财政并不是把估值炒上去,一定要有更深层次的价格体系的重新梳理。”

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经理蔡滨也表示,要从国内发展所处的阶段,去看对应A股估值的体系。2016年A股放开对外资的进入,一批A股龙头公司的估值系统性上涨。在此之前A股龙头公司估值比海外龙头低,甚至比尾部公司、二线公司的估值低,在资金和参与者的变化下,估值体系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变化,比如,科创板的成立,不盈利的企业也可以上市。面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要探索建立中国式估值。

央国企对二级市场更关注了

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经理王晗今年比较早就开始了对“中特估”产业的调研。他直言,今年最直观的感受是,央国企的主要领导跟他们的交流有显著的上升,这客观反映出他们对二级市场,包括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更加关注了。

“对于上市公司在市值和投资者交流方面的考核,央国企以前每年每个公司都是满分,因为他们只考核交流多少次,只要达到了次数就是满分。今年很多中字头的企业开始对旗下各个上市子公司平台进行强制排序,一定要有一、二、三、四、五名打分,导致每家独立考核自己的市值管理、市值诉求、投资者交流情况,从企业制度层面,给不同企业跟投资者交流做好评估的机会。这是我感受到的细致变化。”他说。

专业的投资研究,不能只看对方的级别,还要看交流的内容。王晗称在这点上央国企也有很大的变化。以往这些领导一般对格局、情怀、长期战略聊得比较久,今年他们开始聊业务了。这可以感受出大领导对公司经营层面的绩效和报表更加关注,对重组、“国改”“一利五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变化。

他认为今年市场对“中特估”的理解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4月,“中特估”的概念刚刚被提出,关注的方向是低估值、高股息的央国企;5—6月开始明显分化,资本市场开始关注到不是所有的央国企都足够好,在理清楚哪些有经营改善的空间、条件以及能力后,切换到能够真实改善业绩的公司;7月份和下半年要看业绩报表和财务报表兑现的情况。“中特估最根本的目的,第一步是让优秀的中字头企业恢复资本市场融资造血的能力,往后要取决于业务能否长期实现稳定的价值创造。”

有盈利优势

今年上半年中字头股票全线爆发,通联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收盘,“中特估”指数持续上涨25%。

下半年能否继续演绎,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从投资角度指出,当前从盈利端和流动性都是比较适合“中特估”的。

第一个是盈利优势。央国企在GDP的占比大概是6—7成,2021年是6成,2022年接近7成,作为经济总量支柱型的方向和结构,决定了经济的大方向。如果今年的盈利增速有压力,经济是弱复苏且弱复苏有压力,盈利的优势在“中特估”上会体现的比较明显。

从流动性来看,今年的情况很特别,市场是两头走的。风险偏好极高的人,选择相信未来拥抱未来;风险偏好较低,绝对收益的方向会选择红利策略。“目前资产荒的格局,决定了高股息方向的稀缺性,整个中特估央国企集中的分红率,包括像银行和建筑、煤炭之类的公司,远远高于大家看到的无风险收益率的公司,市场的利率水平也决定了中特估的潜在回报率是相对比较高的。”陈显顺称。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标签:

精心推荐